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应用EB病毒转化技术建立拉祜族和普米族永生细胞库  学位论文  

  • 编号:
    674bf597-ad26-4ac7-968b-642883d036ab
  • 作者:
    黄小琴
  • 学位授予单位:
    昆明医科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褚嘉祐
  • 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04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永生细胞库;类淋巴母细胞系;支原体;EB病毒;PCR;
  • 摘要:

    中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许多民族有各自的聚居地,其中一些群体基本与其他人群隔绝,有着得天独厚和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但一些隔离群体已与外界通婚,或迁移到外地,这些民族或群体的相对单纯的基因组面临消失的危险.建立不同民族的永生细胞库就等于保存了人类约五分之一以上有代表性的基因组.另外,建立中国人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是配合"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人类基因组计划没有中国各民族基因组的数据是不完整的.其次,要研究中华民族及人类的进化与历史起源,必须分析大量人群基因位点上DNA序列.有了中国人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才有可能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再者,一些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疾病易感性、发病率或疾病表现以及对疫苗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存在遗传多样性,而研究各种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在我国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是长期而艰巨的.只有建立中国人永生细胞库,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在我国不同民族与人群中出现频率,才能了解相关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中国人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就可以长期地为深入细致的相关研究提供DNA材料.所以,建立拉祜族和普米族永生细胞库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人B淋巴细胞是建立具有永生性细胞系及进行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研究的极好对象.淋巴细胞容易获得,转化程序简单,转化效率高.每一人群需要由30-50个不同个体的永生细胞株组成该人群的永生细胞库.在建立永生细胞库的基础上,使这一宝贵的人类遗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行永生细胞库的质量监测尤为重要.通过监测,可发现保存的永生细胞的支原体污染情况、细胞生长和细胞形态变化以及遗传学特征的稳定性等.本研究从云南省勐海县和兰坪县采集了50个拉祜族和84个普米族健康个体的血样本,采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建立了127个类淋巴母细胞系,转化率达95﹪.同时,培养基培养法和PCR法检测10个细胞株的支原体,结果显示没有发生支原体污染.这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起2个民族永生细胞库,其传代培养、细胞冻存、细胞复苏和支原体污染防范等一整套过程是满足建库基本要求的.细胞生长和形态学观察及染色体分析结果证实,其转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遗传学特征是稳定的,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另外,本研究还对一些影响转化的因素和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